无形式作用论 |
设想的方法
我们设想这样的事物,它本身不显现,但是,它依赖其它的事物来显现。既然有这种可能性,这种事物就应该以某种方式而存在。空间和时间就应该是这样的事物,空间和时间本身是不显现的。空间是靠其中的物体的体积显现其隔离形式的,而时间是靠其中的物体的运动变化显现其动力形式的。也就是说,空间依靠其内部的事物来显现,而它其中的事物是靠空间来隔离的;时间依靠其内部的事物来显现,而它其中的事物是靠时间来变化的。这是一种依赖共存,这种依赖共存使得空间(时间)与个别的事物有了区分。这种依赖共存的好处就是,凸显了空间和时间,并同时凸显了个别的事物。这样使得时间和空间成了个别事物的“容器”。只有空间而没有其中的物体,空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的隔离性是无法体现的,没有个别的事物作为参照,我们无法知道空间的大小。如果空间中没有了任何的物体或物质,那么它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空间与其中的事物是一体的,如果只剩下空间的话,那么空间就和“无”没有任何的区别了,也许就变成了纯粹隔离的无形式了。同样,对于时间也是这样。这表明,空间和时间的存在和意义与其他实体和过程的存在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样看,空间只是一种隔离作用的事物,但是并不显现;时间只是一种动力作用的事物,同样不显现。所以,时空中的宏观事物的显现和我们意识里的显现是不同的,宏观事物的显现是面向时空的显现,是为了时空而显现的。宏观世界的事物,必须在空间中占据位置,并在时间中经历变化,才能存在和被感知。这种面向时空的显现,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比方说一块石头,它是占有空间(时间)的,这块石头所占的空间(时间)就是一种面向空间(时间)的显现。而我们意识里的显现则不同,并不向时空负责。我们意识中的显现,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可以是主观的、想象的、抽象的。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也可以理解超越时空的概念。例如,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并不在时空中,我们都无法在时空找到它,它是主观的事物,不是宏观世界中客观的事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空间和时间同普通事物的区别。时间好像是一种负动力。因为它是个别事物变化的“容器”。
为什么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时间只能单向流动),根据前面的解释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时间中的其它事物都是面向时间而变化显现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在时间中的事物变化的方向都和时间的方向相反,所以时间也就只有一种方向。只要我们观察到事物的变化,不管这个事物在哪里,其变化的方向都是面向时间的。这就像空间中的物体一样,所有的在空间中的物体都是面向空间而显现的,它们都面向空间,所以它们的体积的方向也都和空间的方向相反。体积的方向外,而空间的方向向内,就像一个容器。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时间为参照的时候,所有在时间中的事物,它们变化的方向都会面向时间;当我们以空间为参照的时候,所有的事物的体积的的方向都会面向空间。作为参照,时间和空间给在它们中的事物分别“规定”了时间方向和空间方向。
这意味着空间(或时间)具有影响其他实体并与之互动的能力,而自己却没有直接可观察的有形的形式。这样看,空间(或时间)就是一种无形式。这是一种无形式存在的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既能让无形式存在而发挥作用,也能使得其能够保持无形式的本质。这种存在就是让其他的事物显现其自身,而其自身又保持其自身。对于“空间只是一种隔离作用的事物,但是并不显现,而要依赖其内部的事物来显现”,现在用标准的无形式来表达应该是空间就是一种起到隔离作用的事物,它的作用就是隔离形式(空间不隔离形式当然也并不会有显现的事物),这就是空间的本质;同样,时间就是一种起到动力作用的事物,它的作用就是驱动形式,这就是时间的本质。这两种说法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的,但是却统一在了一起。所以,时间和空间就是无形式。这样我们就认识到了“无形式”确实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实体而存在。这种实体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而被认识。
我们看看康德对于空间的理解:
康德认为,诸空间的空间性存在在于,它把自行显现着的东西让到可能的空间中,使之显现其延展性,空间让出空间(räumt ein),形成位置和场所,而这种让出空间(Einräumen)就是它的存在。康德明确表达了这种让出空间,由此他才说:空间是纯粹被直观的东西,是先行,先于一切或为了一切东西而显现着的东西,而作为这样的一种东西,它就是直观的形式。[1]
作为直观的现象,即直观本身就必然是quanta(量),必然是具有量的东西,如果它们本来能够具有量的话,而这种东西(quanta)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是一种量,这并不是说,它是这样或那样的某个量,空间恰恰首先不是这样或那样的大小,而是那种使quantitas意义上的量得以可能的东西。空间不是诸空间拼凑在一起,空间不是由部分组成,而是说,每一个空间始终只是作为对整体空间的限制,或者说,甚至限制和界限都要以空间和空间扩展,以及部分空间如何处于空间中的方式为前提。空间是一个量(quantum),就其而言,有限的、尺度性的明确划分或组合始终居于其后,这些有限的东西完全没有资格或能力对本质进行规定。之所以空间被称为一个“无限的量”(A25),这并不是说:鉴于有限的规定,作为quantitas的量“没有限制”,而是说作为quantum的量,不以任何有限的特性为其前提条件,毋宁说相反,空间本身是每一个部分或有限分割的条件。[2]
可以看出,在康德的哲学框架里,"quantum" 指的是一种基础的量的存在,通常关联于整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存在,它本身并不直接显现出明确的尺度或大小。它构成了具有量的实体的基础,但不涉及对这个量的具体量化或规模的界定。而 "quantitas" 则涉及到对量的具体界定,即尺度、大小的测量和比较,它是建立在 "quantum" 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quantum" 提供了量的普遍可能性和存在方式,是空间、时间这样的连续量的原型,它们不依赖于特定的大小或界限。而 "quantitas" 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规格化和量化,涉及到对这些连续量的具体测量和限定,使得我们能说某个对象具有“多大”或“多少”的属性。量的形成涉及到从quantum到quantitas的过渡。quantitas作为可度量的量,是通过将quantum(作为一个整体)划分为可数的部分来实现的。所以,确实是通过 "quantitas",我们才能明确地认识到和表达量的大小或尺度。这样看,康德的观点和上面我的时空的观点确实很接近。但是,好像康德并没有直接讲出“quantum根本就不显现出尺度大小,而要通过quantitas显现出尺度大小”,因为他的重点不在显现作用上。康德对空间的论述是非常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然而康德的观点用无形式作用论的观点论述则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容易理解。
但是,康德关于空间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说空间是直接直观到的。康德认为空间是先验的直观形式,它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我的观点则不同,空间是依赖其中的事物而显现的。康德认为“我能很容易地想象,不存在任何事物的空间;但我决不能想出一个没有空间的事物。(A24)”,海德格尔总结说:“我们可以想象空间中所有对象都不存在,但无法想象空间本身不存在[3]”。他们的这些观点就和我的观点完全不同了。
另外,关于时间和空间还有一个连续性的问题,我认为它们是连续的,也就是可以无限可分的。为了解释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先来探讨连续性本身的特点。我认为,连续性是无法直接显现的。从无形式联合转化角度讲,显现是需要隔离的,无限区分是无法被隔离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连续的事物有无限小的区分,那么就没有办法显现出这种无限小的区分。要想测量连续性则需要无限的测量。所以,一个连续的事物,它的连续性是没有办法显现的。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识到的连续性都是用有限的不连续的方式认识到的,我们也只能用有限的不连续的方式来认识连续性的存在。在数学上,连续性通常是这样严格定义的:对于任意实数线上的两点a和b(a
既然没有办法直接显现出这种连续性,那么就需要其它的事物来间接的显现。也就是,连续性的事物本身不会显现,需要依靠其内部的事物来显现。这意味着,连续性的事物需要依靠不连续的事物来显现,不连续的事物要能显现连续性,不连续的事物要依靠连续的事物而存在,它们是两者是一体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这与我们之前对时间和空间的解释一致。空间通过其中的物体来显现其隔离作用,时间则通过物体的变化和运动来显现其动力作用。因此,空间和时间本身作为一种连续的事物并不直接显现,而是通过其他事物的显现来体现其连续性。因此这种对“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解释,是说的通的,是合理的。其实,也只有作为无形式才可能是连续的,因为无形式本身不显现。
从无形式作用论的视角来看,空间是隔离作用的体现,时间是动力作用的体现,而它们内部的不连续事物则是显现作用的体现。 三者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无形式三位一体。这完美地解释了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它们与其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空间依赖于其中的物体来显现大小和形状,时间依赖于其中的事物变化来显现流逝。而物体或事物的变化都不是连续的,它们是离散的、有限的。这种互补关系对于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至关重要。如果所有事物都是连续的,那么就无法形成区分和变化,世界将陷入静止和混沌。 正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所以它们才不能直接显现,而需要依赖其内部的不连续事物来显现。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和体验现实至关重要。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无形式联合转化来解释运动。运动变化是动力的显现。
根据上面的观点,一个物体在空间中运动肯定不会经过它运动轨迹(把这个轨迹看作是连续的)上的所有的点,而是经过有限的点。原因是如果它要经过连续的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的话,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无法显现的。换句话说,即便是它经过连续的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的话,也是无法显现的。既然无法显现,那么,就只能是理论上会经过每一个点,而现实中却无法显现,也就是无法证实。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只能是一段一段跳跃式的前进,就像量子跃迁一样。这就是说,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离散的,不是连续的。
为什么会出现量子?如果用无形式作用论的观点解释,就是因为动力要显现就必须进行隔离,一旦进行了隔离那么就成了一份份的量子了。这表明,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到的离散性可能是我们宇宙中无形式作用显现方式的必然结果。
我们再从芝诺悖论来看看运动这个问题。芝诺飞箭悖论:一只飞箭是不动的。因为在每一瞬间,它都在空间里占有一个单个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这支箭在每个瞬间都是静止的。因此,芝诺认为运动是不可能的。
一只射出去的箭,它是有动力的,这个动力如果要显现成变化,那么就需要隔离。就像上面分析的那样,这个隔离就是这只箭在它的运动轨迹上经过的有限个点。于是这只箭在无形式联合转化过程中显现出了运动变化。如果运动是连续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显现。这再次印证了连续性需要依赖不连续事物来显现的观点。而芝诺悖论的问题就在于,它想要从静止的点推导出动力的变化,结果却推出了这只箭没有运动变化,这是因果颠倒。因为这只箭经过的每一个点是动力的结果,而动力才是原因。芝诺悖论的表述没有体现出动力作用,只是从隔离角度去看问题,因而会得出飞箭不动的结果。芝诺悖论的产生是由于没有看到无形式联合转化作为背后的规律而产生的逻辑矛盾假象。
康德也认为空间是连续的。空间是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而非由离散的部分拼凑而成。空间在我们的直观中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有限的空间部分都必须建构于这个作为整体的连续空间之上。但是,康德并没有提供一个详细的,基于论证的过程来直接证明空间是连续的。在他看来,空间和时间作为先验直观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而非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的结果。
探讨(我把问题描述出来,供大家探讨):
[其实,关于光线的问题也是一个用有限的隔离来显现无限的例子。我们知道光线的时间是静止的,如果一个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他的时间也是静止的。这样的话,对于他来讲他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是瞬时的,都不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对他来讲他的速度是无限的。这个无限是无法显现的,只有光以一个最大的定值(隔离)光速才能显现出来,从而用有限的速度来表达这样的一个无限的速度。这跟用有限不连续的隔离来显现无限的连续性是一个道理。既然,光速是在时空中用隔离的有限的速度表达无限的速度,那么在时空中就不可能有动力的事物的速度超过光速,因为超过光速意味着要超过无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时空隔离的事物,并且在时空中显现的事物的速度是不可能超过光速的。
光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常数,而是我们宇宙中无限与有限之间关系的基本表现。光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极限,而是无形式作用如何构建我们的现实的必然结果。无形式作用论提供了一个哲学框架来理解为什么光速既恒定又不可超越:
(1)隔离动作:光速代表了我们时空中速度的最大隔离。它是无限速度的有限表现。
(2)原动力作用:光速体现了原动力在物理世界中的终极表达。任何更高的速度都将超越可显现运动的界限。
(3)显现作用:光速在所有参考系上的恒定速度可以看作是无限速度在我们有限的、可观察的宇宙中出现的一致方式。
并且,在时空中,限定的光速对无限速度的表达是不会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观察光速,它都是一个定值,因为我们不管如何观察光速,它表达的都是无限这个事物。在上面的推理中我们已经用了相对论中的结论,而在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就是一个假设。上面的推导好像是循环论证。但这里只是在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得出了光是无限的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才是光的正在本质。无限的才是永恒的,永恒的才会具有如此大的“强力”,使得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光速都是一样的。任何有限性的事物都不具备如此大的“强力”。任何能显现的事物必然是有限的,无限的事物必须要用有限的隔离来显现。我们宇宙中所有可观察的现象必然是有限的显现形式,即使它们代表或表达了无限的概念。
在相对论中,如果有一个科学上的理论能推导出光速的不变性,那么这个理论也只能是建立在另外的一个观察的事实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个事实也必须成为一个假设,那么最终的光速不变性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解释。所以,解释光速不变性原理可能必须要在形而上学的级别上得到最终解释。所以,也许光速不变性的结论必须要建立在循环论证的基础之上,这种循环论证如果是无形式一体转化的方式进行的就不是循环论证,那是相互依赖。所以,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个论证是不是无形式一体转化。这里只是做个提示来供大家探讨。]
注意,是否存在着能起到显现作用,但自身不显现而依赖其它的事物(显现中的事物)显现的事物呢?就像空间和时间那样。如果存在这种事物,现实中它会是什么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空间是隔离,时间是动力,那么我们是否遗漏了一个维度“显现”,这个显现的维度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和时间,空间相对应的显现是什么呢?
我们先探讨一下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现在”的意思就是显现,“过去”就是隔离,“未来”就是动力,现在转化成过去,未来转化成现在。现在转化成过去,肯定需要未来,因为没有未来作为动力,现在根本不会有变化;未来转化成现在,肯定需要过去作为基础。这符合无形式联合转化。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一个动力主导的三位一体。
我认为和时间空间相对应的这个显现维度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和时间空间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同样,“现在”也不显现,它是依靠其中的事物来显现的。“现在”就是无形式显现。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这个世界中除时间和空间以外的第三个维度“现在”。“现在”这个维度比时间这个维度更隐蔽,非常不容易让人能意识到。在相对论中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那么,其实时间、空间和现在也是一体的,也是无形式三位一体的。它们的存在使得具体的事物具有现实的实存性。
由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表现出了时间性,因此,现在就以这样的方式和时间相关联。现在肯定也是和空间相关联的,一个现实的事物一定是现在出现在空间的某个位置。这好像是说,空间是三维的(上下,左右和前后),时间是一维的(过去和未来),而“现在”是零维的(现在只是“一瞬间”,就像一个“点”)。我认为,发现“现在”作为空间和时间之外的一个维度,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对“现在”的探讨以及对它和时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将会大大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的这个宏观世界就是时空和现在所支撑的三维世界。
将“现在”概念化为零维点与其作为显现作用的角色相一致。它代表了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时刻,这个同一性的点就是来自显现。在这个时刻,时空和在它们中的事物汇集在了这一时刻而显现。在这个时刻,未来(潜力)通过显现作用(现在)坍塌成过去。零维“现在”的概念与量子力学的某些解释产生了共鸣,其中波函数的坍缩通常被描述为在特定时间点发生的瞬时事件。也就是说,波函数的坍缩使得作为量子的动力坍缩成了时空和现在框架所支撑的宏观世界的粒子。
从光子本身来看,光子本身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因为光子本身的时间为零。这意味着从光子本身的角度来看,没有传播距离,也没有经过任何时间。光子存在于一个永恒的当下,没有过去或未来,在这个单一的时刻不断经历转变和互动。这种变化就是动力本身的变化,和时空没有关系。这种变化也不是时空中的变化。光在时空中的传播这种变化是动力在时空中的显现。如何说明光子本身具有变化性呢?光子的叠加态就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光子有两个基本的偏振态,通常对应于右旋和左旋圆偏振光。光子的偏振态可以是这两个基本态的任意线性组合,即叠加态。但一旦进行了测量,光子的偏振态就会“坍缩”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上(右旋或左旋),“坍缩”到右旋还是左旋是概率性的(不确定的)。这说明光子的叠加态就是一种变化(这两种叠加态之间是变化的),否则我们就应该能测到确定的状态,但这种变化应该不同于我们宏观世界的具有时空性的变化。
也许量子的概率性问题就是由于量子本身的这种变化引起的。这种量子的概率就是一种宏观世界的隔离。这种量子的概率性是量子本身的动力变化在宏观世界的显现,是隔离性的显现。也就是,量子的本身的动力性转化成了宏观世界的隔离性而在宏观世界中的显现。也就是说,在宏观世界中概率能够显现量子的动力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显现是跨越不同世界的显现。这表明量子力学中的测量可以被理解为将量子世界的动力转化为宏观世界的隔离的过程。
其实,概率也能表现宏观世界中的动力变化,比方说,掷硬币,如果不断的掷硬币,得到的结果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百分之五十。在这整个的无限过程中的可能性是无限变化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可能连续掷了十次都是正面,也可能连续掷了一百次都是反面,可能性一直在动态变化。但是我们无法显现这种无限性的变化,所以要用概率这种有限的隔离性来表达显现出这种无限性的变化。概率将无限的可能性简化为一个数值,例如50%,使其能够被我们理解和运用。概率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概念,它也反映了无形式作用论的原理。概率是隔离作用对动力变化的简化和表达,它使我们能够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理解和预测无限的可能性。
虽然从光子本身来看,光子并没有时间性。光子这种时间为零的状态其实就是光子的“现在”维度,也就是说光子本身具有现在性。但是,从时间维度来讲,光子应该具有时间性,因为,光子会随着时间在空间中传播。光子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只是它的空间位置是不确定的,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光子的空间性弱。观测只是将光子的空间位置确定下来。这意味着我们的观测是在“坍缩”光子的量子态,并迫使光子成为宏观世界的时空和现在框架内的微粒。于是我们可以想象,量子世界里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净化”到纯粹不受空间控制的程度。比方说,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种非定域的关联,两个纠缠的粒子即使相隔很远,也能够瞬间的影响彼此的状态。这好像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其本质是不受空间的限制(不受空间的限制,量子纠缠也就不需要时间)。因为,这种纠缠不传递任何的信息,如果是受空间的限制,那么必然有经过的路径信息。也就是说量子纠缠根本就没有经过空间而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似乎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但它仍然需要在“现在”这个维度中发生,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一个“现在”的时刻。
我尝试使用无形式作用论对量子纠缠进行解释。
对量子纠缠的描述: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现象,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相互关联,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以偏振光实验为例,当激光照射在中间的晶体上,产生一对“纠缠”光子,它们各自的偏振方向都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分别在两边测量“纠缠”光子的偏振方向。然而,当你测量其中一个光子的偏振方向时,它的叠加态会立即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例如水平偏振),同时,另一个光子的偏振态也会立即坍缩到相反的状态(例如垂直偏振)。诡异的是:光子对是先产生的,两边的测量应该是独立的。因此无法理解,无论如何改变偏振片的方向,另一边似乎瞬间知道这边的改变,这种关联不受距离限制,即使两个光子相隔数光年。这挑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传统认知。
我的解释:在对两个“纠缠”光子测量之前,两个光子属于量子世界的动力的事物,不属于宏观世界的隔离的事物,虽然它们分开了,但是并没有成为宏观世界的隔离的两个粒子。因此,不具有宏观世界的隔离的事物的距离性质(也就是不受空间的限制)。进一步讲,从宏观世界来看光子,光子确实是在空间中传播的,但是传播中的光子只具有隐藏的空间性,并没有在宏观世界的空间中显现,还不是真正的宏观世界的粒子,也就没有宏观世界的距离性质。只有测量才能使的它们真正成为宏观世界中的隔离的粒子而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光子隐藏的空间性变成了宏观世界的显现的空间性。因而也就有了宏观世界的距离性质。
也就是说,两个“纠缠”光子在被测量之前,它们这种分开并没有使得两个纠缠的光子在宏观世界中真正分开,仍然属于量子世界的一个整体。只有当其中的一个光子被测量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它们才会变为宏观世界的两个不同的隔离的事物,两个光子的纠缠才会消失。两个光子在变为宏观世界的隔离的粒子时,原来相互纠缠的偏振方向就会因此而显示确定的相反的偏振方向。两个光子在变为宏观世界的隔离的粒子之后,两个粒子才真正有了宏观世界的距离。
这些说明了,从宏观世界来看光子,虽然光子在空间中传播,但是,当我们没有观测它时,它并不真正作为隔离的粒子显现在空间中,在空间中它只是隐藏状态。它只是在量子世界中随着时间在不断的演化。而在测量后,改变了量子的实体性质,将它们带入到经典的、隔离的宏观世界的粒子领域。
在我们的意识里有一个场景,但是,这个场景的空间性对于意识来讲并不重要,不管是这个场景多大,它都会装到我们的意识里,也就是说在意识里空间性弱的。我们的思维甚至可以几乎摆脱这种空间性而只用那种抽象的事物或者只用符号来思考问题。在意识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撞击感受到了一段时间的疼痛,对于这样的直接受到刺激的意识显现,确实具有时间的因果性,不过这只是外界与意识的交互。即便是我们的意识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意识里没有一个时间性的标准去测量这样的时间,而只能依靠宏观的时间进行测量。但是对于纯的意识来讲,可以几乎摆脱时间性。比方说,我们可以以目的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样就是颠倒因果,目的在先,而原因在后,再比如,我们可以回忆过去,想象未来,甚至思考超越时间的存在和意义。但这些思考的逻辑关系都是不受时间先后顺序控制的,虽然我们思考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思想中的逻辑关系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表明,意识思维的结构和物理现实的结构之间存在根本差异。这些都说明了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意识世界里是弱的,甚至可以净化到纯粹不受时空控制的程度。意识世界以显现作用为主导,它更加关注事物的显现方式和意义,而较少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时间性和空间性被思维的规律(例如逻辑规律)和思维的方式所代替了。
但是,在意识的世界里应该有“现在”这个维度,我们的意识都存在于现在,这也是意识世界里的主要的维度。也就是说,对于现在这个维度,在意识世界,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中都有。是穿越这三个世界的维度。在意识世界中,我们的意识体验都发生在“现在”这个时刻。在量子世界中,量子事件的发生和演化,也需要“现在”作为参照点。在宏观世界中,宏观世界的事件和过程,同样离不开“现在”的参与。这也是“现在”维度的本质。因为“现在”本身就是显现作用的维度,因此它具有同一性,具有能够把这三个世界统一起来的能力。“现在”维度将意识世界、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它是三个世界共同的交汇点。我们对宏观世界的感知(意识世界),以及量子世界的测量结果(量子世界),都发生在“现在”这个时刻。“现在”同时也具有显现的直观性,在这个维度,事物直接显现了出来。从无形式作用论的视角来看,“现在”可以理解为显现作用的终极体现。在“现在”这个维度中,隔离和动力都退居幕后,只有显现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宏观世界的一个物体(例如一块石头),它是隔离的事物,它的显现也是隔离的显现。但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事物,一个隔离的事物,它的隔离方面不显现,但是,它会显现它产生的动力而间接显现它的存在。也就是,隔离的事物可以通过动力来显现(其实这符合无形式联合转化)。我认为暗物质可能符合这种模式:它具有质量(隔离),但不发光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因此无法被直接观测到。 但它可以通过产生的引力(动力)来间接地显现自身的存在,例如,通过对星系旋转速度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设想这样的事物,一个动力的事物,它的动力方面并不显现,但是,它会显现它产生的隔离而间接显现它的存在。也就是,动力的事物可以通过隔离来显现(其实这符合无形式联合转化)。我认为暗能量可能符合这种模式:它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动力),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但它可以通过推动宇宙加速膨胀(隔离)来间接地显现自身的存在。
这个小节展现了无形式作用论所带给我们的想象力。根据前面讲的设想的方法,我们可以设想我们所能设想的模式,来预测可能存在的事物。依据这些模式与事实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探索这个世界。甚至我们可以依据我们所设想的模式来创造新的事物。
参考文献
[1]Heidegger. 物的追问, translated by 赵卫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p. 179.
[2]Heidegger. 物的追问, translated by 赵卫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p. 176-177.
[3]Heidegger. 物的追问, translated by 赵卫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p.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