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English 汉语

无形式作用论

与AI的对话 ORCID iD icon https://orcid.org/0009-0005-4318-2670
上一节下一节

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

作者:孙洪波2024/08/20

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

(1)在前面的小节中谈到了如果显现是形式的话,会产生无限后退的结果,这是从无形式显现开始推导的,是从显现角度看形式。按照这种思维,我们可以倒过来推导,就是我们可以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比方说,人这个概念,人是动物,动物是生物,等等,一直往后退,最后会得到最大的一个概念(也就是找到了事物的最终能够“是”的根据),这个概念就是所有事物的属性,所有的事物都属于它,在它之上没有任何的概念了,而这个概念就是什么属性都没有,就是没有任何的规定性(这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存在等同于无),也就是没有任何的形式了,其实就是无形式。那么,这个概念就是“存在(being)”。这个结论就是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出的结论。

那么这个被看的无形式是哪种无形式呢?这个推导是寻找概念的根据的推导过程,而概念是隔离的,从寻找人的根据开始,直到找到最大的根据“存在”。所以,这个被看的无形式就是隔离。所以,这种存在实际上是隔离的存在(being of isolation)。以隔离的方式从形式以极限的方式看无形式就是“隔离的存在”。但是,这里我们把这个最大的概念叫做存在只是依据通常的理解。为什么说这个最大的概念就是存在呢?这里还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只能暂且叫它存在,后面会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2)类似,我们也可以从形式角度看动力。对于一个事物a,产生a的原因是b,产生b的原因是c(The cause of b is c),那么c同时也是a的原因,以此类推直到找到一个最大的原因,它是所有事物的原因,而在它之上再也没有原因了,那么它就是自因的,一个事物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那么这个事物就是自由了。而这个自由的事物就是无形式动力的。这是从动力的角度导引出了自由,这是动力的自由(当然也会有隔离的自由和显现的自由,稍后会看到)。只有无形式的事物才能是自身是自身的原因(任何事物如果其原因不是自身,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其形式之一)。因此,自由是无形式的。注意,a的原因是b,b的原因是c等等,无限推导下去,由于a,b和c都可以作为概念来看,那么根据前面对存在的推导,这样其实当推导出自由的同时也推导出存在了。这是由于一个事物的原因可以作为这个事物的属性,当最大的原因是所有事物的原因的时候,那它就是所有事物的属性,那这个最大的原因作为一个概念就是前面推导的最大的概念存在。这就是在说,自由和存在是有关联的。当然是有关联的,因为它们都是无形式。在推导出存在的极限的过程中,概念的形式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形式的存在出现。同样,在推导出自由的极限的过程中,原因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形式的自由出现。

(3)类似,我们也可以从形式角度看显现。我们可以从一个事物开始,直接把它的形式逐渐变少。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不断减少它的形式,那么,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遮蔽,越来越透明,最后敞开成一个透明的事物,这个事物就是显现的透明。这是从形式角度看显现导引出了透明。透明也是无形式的(当然,还会有动力的透明和隔离的透明)。同样的,这样的直接把一个事物的形式逐渐变少的极限过程,同时也推导出了存在和自由。这是因为在这个极限序列中的事物都可以形成概念,后面形式少的事物的概念是可以包含前面的事物概念。于是,后面形式少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前面形式多的事物的根据;类似的道理,在这个极限序列中形式少的那个事物可以加上相应的去掉的形式就会产生前面的那个事物。依照因果的方式,后面形式少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前面形式多的事物的原因。上面的三种极限推导的思路的核心思想都是不断减少一个事物的形式而达到无形式。只不过是这三种推导思路的减少事物形式的方式不同而已,然而仅仅以这样的差别就推导出了不同的三个概念。然而,每一种极限推导的过程都能变换成另外的两种过程。虽然这三种方式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总是相互伴随,所以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原因就是它们各自对应着三个的无形式。另外,这三种推导的思路的每一种思路,当推导到终点的时候都会看到其它的两种推导思路推导到终点的结果。也就是路径不一样,当达到同一个终点的时候,都会看到其它的路径结果。

这样,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得到的概念,应该对应着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到的概念,反之依然。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是隔离、动力和显现,它们分别对应着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到的存在、自由和透明。通过这种对称性的关系,我们就会对形式和无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理解。

一个隔离的事物的形式变少,动力性就会增强,同时自由性就会变强;形式再减少,动力性、自由性再变强,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化(清晰度变高),也就是显现变强。这就像光线穿过玻璃一样,不受阻碍自由的穿过玻璃,因此,玻璃是透明的。透明化可分为隔离的透明化、动力的透明化和显现的透明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走向隔离的透明化和自由动力的透明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自由是在一定的规范下行使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就像一个有机的生物,好像有一个大脑在指挥,这就是自由动力的透明化。要实现自由的透明化,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透明化,公开化。也就是,制定一些公开透明的社会行为规则(隔离的透明化),并且大家都遵守这些规则,大家的行为便有了可预测性(动力的透明化)。而不像一个混乱的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暗地里相互伤害的不透明。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隔离的透明化和动力的透明化,如果再能实现社会信息的一定的透明化,那么人类社会也就会变得显现的透明了,人类社会的清晰度也就变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性就会变少,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幸福感就会提高。我们看到,三种透明化就是无形式三位一体,所以从无形式作用论的角度上看,人类社会的三种透明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据无形式三位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绑定在一起的。

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问他问题,它的回答就像一个有意识的人一样,让人很难分辨出其真假,这只是实现了隔离的透明化,这种透明化在语言逻辑方面就像真人一样。也就是在隔离方面是逻辑清晰的,能够可理解的,这就是隔离上的透明化,在这方面就像真人一样透明,让人误以为它具有人的意识,其实它还没有人的意识的显现的透明化。实现一种形式的透明化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其他形式的透明化。所以,隔离的透明化并不等同于意识的显现。

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形式,从隔离的角度讲,它就是没有任何的规定性了,从概念上讲就是最大的概念了,没有任何的概念能表达它了,它就是最后的,最大的根据了;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形式,从动力的角度讲,它就是自由了,因为对于动力来讲已经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阻碍了,是最大的原因了;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形式,从显现的角度讲,它就是透明了,因为对于显现来讲已经没有任何的遮蔽了,是最敞开的了。

在无形式的这个层次上,存在作为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没有任何根据了,其只能是自己是自己的根据,从自由的角度看就是自因的(因为,自由作为最大的原因再也没有原因了,也就是说,作为“自由的原因是自由(自由的原因的根据是自由)”也是一个根据性的判断,也就同时在说自由的原因没有根据了,就是自由,自因的意思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因此,从存在的角度看自由就是自由的存在。

自由从作为最根本的自因,就是没有任何的阻碍了,从透明的角度讲也就是透明了。因此,从自由的角度看透明就是透明的自由。

透明作为最无遮蔽的敞开的事物,从自由的角度讲就是没有任何的阻碍了,那就是自由了。因此,从透明的角度看自由就是自由的透明。

自由作为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从存在的角度讲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根据,也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据,那么自由也就是存在了。因此,从自由的角度看存在就是存在的自由。

对于透明来讲,作为最无遮蔽的事物,就是最为直接性的了。对于存在来讲,没有根据就是最直接的,最敞开的。因此,从透明的角度看存在就是存在的透明。

对于存在来讲,没有根据或者自己是自己的根据就是最敞开的,就是最为直接性的了。对于透明来讲,作为最无遮蔽的事物,就是最为直接性的了,就是最敞开的。因此,从存在的角度看透明就是透明的存在。透明的存在,就是无根据的直接的显现的存在,透明的存在就是无遮蔽的存在。

我们看到,作为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到的三个无形式是相通的和能够相互转化的,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无形式。这说明存在,自由和透明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在无形式作用论的框架下,它们被统一了起来。

这样,根据隔离、动力和显现分别对应着存在、自由和透明。我们就可以得出三种存在:隔离的存在、动力的存在(对应自由的存在)和显现的存在(对应透明的存在)(历史上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这三种存在区分开来,这是导致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产生混乱的原因),并且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三种自由:隔离的自由(对应存在的自由)、动力的自由和显现的自由(对应透明的自由),并且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三种透明:隔离的透明(对应存在的透明)、动力的透明(对应自由的透明)和显现的透明,并且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先忘掉上面说的存在,让我们从通常的角度看看实存(existence)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意思。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中的婴幼儿阶段,人对看到的眼前的某个物体的认识是一种显现的直接认识,首先主要关注这个物体的直接显现。而对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只是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对位置的认识比起对物体直接显现的认识要复杂的多。就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一个陌生的物体出现在我们眼前,一般我们首先关注的也是这个物体本身。对于婴幼儿来讲,一开始只会说出某个物体的名字,大人会不断指着一些物体不断的告诉他“这是什么”,比方说,这是花。“这是花(a)”的表达其实是一个接近“A是A”的表达,是在用语言表达这朵显现着的花。因此,“这是花”中的“是”是显现的意思。这时的婴幼儿只是以直接的显现思维为主,这时的他也只能理解这种直接的显现。

他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不断的通过各种活动和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而不断得到了物体的位置信息,从而可以把“是”运用在位置场所上。这要通过某一个物体在某一个位置上消失(或者从时间上消失,“是”也可以用在时间上),也就是通过否定性而得到位置场所信息的,位置场所信息是人认识存在物的存在的开端。比方说,这朵花是(b)在桌子上(this flower is on the table)。这样b中的“是”就和a中的是有了区别。b中的“是”能表达位置场所了。这表示这朵花是属于桌子上的事物。人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属于”这样的概念,“属于”是一个间接认识的概念,而b中的“是”是直接的认识到这朵花和桌子的关系:这朵花是在桌子上。但是,到了后来事情越来越抽象,人在成长过程中会认识到不是具体的位置场所的“是”的表达,比方说,这朵花是红的,那个儿童是学生(c)。学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完全不同于那个实际的桌子。这样,c中的“是”又有了不同,它能表达不在时空中的抽象的事物了,但是,这个表达中的“是”也是“属于”的意思。

此时,可以更进一步了,我们就可以利用上面讲的极限的方法得到一个极限序列:儿童是学生,学生是人,人是动物,动物是生物,等等。最后得到那个最大的概念:隔离的存在(being of isolation)。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儿童是学生,儿童是人,儿童是动物,儿童是生物,等等,直到那个最大的概念:隔离的存在。于是到了最后我们就可以说:“儿童是隔离的存在(children are beings of isolation)”。因此,任何的事物只要其是真的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它是隔离的存在(it is a being of isolation)。这也就获得了“真实的事物是隔离存在”的合法性。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回答为什么说这个最大的概念就是存在(隔离的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实存(existence)”是指某物存在于时空中。只有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强大的抽象能力,才认识到了抽象的概念性存在(也就是隔离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到存在是所有事物的属性,也就认识到了存在是最大的概念。但是,关于实存和抽象的概念性存在之间过渡是不连续的,是有鸿沟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能从实存过渡到存在,也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深层次的联系。我们只是从实存洞察出了抽象的存在。但这种洞察缺乏逻辑的严密性和推理的支撑。我们需要弥合实存和存在之间的鸿沟,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况非常复杂,问题不好解释,所以还是要回到无形式作用论本身,用无形式作用论来解释实存和存在。一个事物的实存就是此事物在时空中的裸露,就是在时空中的显现(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在“现在”这个维度中的显现)。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当我们把一个事物的形式用极限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的时候,它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敞开而变得无蔽;但是,反过来我们把一个事物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时候,它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变得越来越不透明,越来越遮蔽,从而把透明隐藏在了自身,最后只能把最外端展开而显现出来。这是另外一种显现。这样就出现了两端,一端是敞开的显现,一端是展开的显现。

因为,按照无形式作用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事物必然要以某种方式显现的,所以,一个事物变得越来越不透明的时候,其必然只能显现其“外端”(注意:这里的外端不是通常认为的外表层,而是一种逻辑外端。比方说玫瑰这种植物,它是生物,生物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分子构成的等等,一直往后推直到无形式。类似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这整个玫瑰便是那个逻辑的外端,而不仅仅是它的外表面)。否则,这个事物就是完全被遮蔽而不显现的。而且,这样的一个事物必然会有这样的一个外端,如果这个物体一直向外遮蔽没有尽头,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永远不能被隔离成一个单独的事物,也就不能显现。除非这个事物是无形式。事实上,一个事物不断的展开而最后终止于时空中,也就是终止于无形式中了(前面的小节中已经论述了时间和空间都是无形式)。也只能终止于无形式中,否则将是无限后退,这跟用极限的方式得到隔离的存在这样的无形式是一样道理。

作为宏观世界的物体就是这样的一种展开的显现(unfolded manifestation)。然而,显现必然也是无形式,那么一个物体的展现(unfold-manifestation)必然也是无形式的,也必然会有无形式伴随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作为一种隔离作用是不显现的,但是它会依靠其内部的物体来显现出它的隔离作用。这样,空间就是一种无形式作用了,因为它依靠别的事物来展现(to unfold-manifest)它的隔离作用,所以空间就是一种无形式作用。同样,时间也是一种无形式的动力作用。这也是时间和空间必然会出现的原因。这种展现是时空作为无形式而起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空间和时间是相当不同的,至少从直观上看是这样。既然它们都是无形式作用,那么为什么会这样不同呢?其实它们作为无形式是一样的,因为无形式都是绝对同一的,还是那句话,只是由于跟不同的形式结合而产生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处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显现着它们。其实是处在它们中的事物在显现自身的方式显现着时间和空间。显现(无形式)自身就是从显现角度看形式;而通过显现自身的方式显现时间和空间则是从形式角度看显现(无形式)。

展开和敞开是有区别的,展开是显现外端(从显现的角度讲可以叫展开端),敞开是显现内端(从显现的角度讲可以叫敞开端)。这里出现了意识的显现和宏观物体的显现的本质性的区别。意识能够以一种“敞开”的方式显现,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宏观物体的显现是“展开”的: 它们通过不断增加形式,将“逻辑外端”展现在时空中。

我们知道,在敞开端有透明、自由和存在三个概念,它们是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到的概念。那么,在展开端也应该有三个概念与它们分别相对应。我认为透明应该对应遮蔽,这两种概念体现了显现作用的两个极端:完全显现和完全隐藏。透明代表着事物的本质直接地呈现出来,而遮蔽则意味着事物的本质被层层遮蔽,难以被直接感知。在宏观世界中,物体的显现往往是遮蔽的,我们只能通过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间接地理解它们。存在应该对应实存,存在代表着事物的抽象根据,它是超越时空的,而实存则代表着事物在时空中的具体现实的显现。自由应该对应自然,这里的自然代表着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它约束着事物的变化,使其遵循一定的秩序。这样我们看到,事物的显现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遮蔽的;事物的存在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的自由可以是无限的,也可以是受限的。

在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得到三个概念“透明、自由和存在”时,敞开与透明相关,原因与自由相关,根据与存在相关。那么,在展开端,是哪些概念与敞开,原因和自由相对应呢?我们已经知道,展开和敞开对应。原因是和结果对应的,这样向着敞开端看是原因,反过来向着展开端看是结果,那么对于展开端的这个结果就是“现实”,现实是原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原因对应着展开端的现实。现实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展现的结果。而对于根据,前面已经说过了,一个宏观世界中的物体对于时空是依赖的实存,因此,根据就对应着展开端的依赖。关于“依赖”,不仅仅是关于对时空的依赖,例如,苏格拉底是人,人是苏格拉底的根据,反过来苏格拉底就是人的依赖,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人,人这个概念也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对于A是B这样一个种属关系的表达,B是A的根据,反过来A就是B的依赖。关于依赖和根据之间的这种关系,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将传统的种属关系解释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说明了,任何抽象概念的存在,都依赖于具体实例的支持,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符号。而空间是所有具体和抽象事物的终极依赖。所有的事物,无论其形式如何复杂,最终都根源于无形式,并终止于对无形式的依赖中。同样的道理,如果A是B的原因,反过来,B作为结果相对于A就更具有现实性。同样的道理,如果A的形式少于B,那么,A相对于B就更加敞开,反过来,B相对于A就更加展开。

我们就把存在(being)作为所有存在类型的总称,这样,我么就可以把实存和隔离的存在都叫做“存在”。因此说,一个宏观世界的物体本身的存在不仅在于其内在的根据而存在,这是一种根基性的存在;而且还在于另一端的那个外在的依赖(对时空的依赖)而存在,这是一种依赖性存在。因此说,内端从隔离的存在角度讲就是根基端;外端从依赖存在的角度讲就是依赖端。这两种存在共同支撑了这个物体。我们平常说的一个物体的实存(existence)就是这个依赖存在。实存和隔离的存在直观上看是不一样的。它是实际的显现着的那朵花,它自身实存着。这个实存和隔离的存在是一样的吗?这个实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这朵花是实存的,我们说出了什么?当我们说“这朵花是实存”的时候,我们必然隐含着它处在哪里,它处在何时。也就是它占有空间和时间。

根据前面的阐述,我们首先认识到的是这朵花的直接显现,往后会认识到这朵花的空间时间的实存,再往后我们对“是”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抽象了,这时候我们并不能满足这样一个对时间空间的依赖性的实存了。而是要问“这朵花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据性的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从空间性和时间性,而转向了抽象性,从而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转向了一个事物的自身的根据性的存在。这个问题中的“是”就可以用极限的方式把这朵花引向隔离的存在(being of isolation)。而这个隔离的存在就是根基端的存在,所以这同时也把依赖性的实存引向了根基端的隔离的存在。实存也是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而得到的结果。我们说这朵花在何处存在(或者在何时存在),意思就是我们从作为有体积的那朵花看到了空间(同样,我们从作为有变化的那朵花看到了时间),看到了它存在于某个地方(看到了它存在于某个时间内)。这和我们以极限的方式从形式角度看到隔离的存在是一样的的结果。这就是实存和隔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它们身处两端,但是它们的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无形式。这样,我们就把我们通常认识到的实存过渡到了隔离的存在,那么,前面提到的隔离的存在(being of isolation)也就具有叫“存在”的合法性了。

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对实存(existence)和存在(实际上是“隔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这些哲学家的解释往往依赖于概念上的区别和声明,并没有在两者之间提供清晰的、逻辑推导上的自然过渡。对于一个存在物(beings)的实存和隔离的存在的关系的解决,其实就是解决了传统上一直在探讨的存在(实际上是“隔离的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这朵花不断减少它的形式,对它使用上面获得透明的极限方法。最后我们会获得透明,同时伴随着一起而来的是隔离的存在(being of isolation)。由于这个极限过程是以显现为主,隔离的存在只是伴随,所以,这个隔离的存在其实是偏向于显现的存在(being of manifestation)。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显现的存在不仅仅是伴随,而且是隐含的。这朵花没有表现出存在,只是显现。它的存在是我们的意识分析出来的。在这个极限过程中的事物的存在也都是隐含的。当我们不断减少一朵花的形式,最终会获得透明,但这并非意味着存在消失了。相反,存在仍然伴随着透明一起出现,只是它不再以具体的形式呈现。

在这个极限过程中,后面形式少的事物都是前面形式多的事物的支撑。后面的如果不能自身存在着,前面的也不会。这个极限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无形式(隔离的存在)。隔离的存在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根据。任何有形式的事物,其存在都基于其形式更少的事物,最终会追溯到无形式。所以,只要在这个极限过程中的事物不是无形式,其后面的事物就一定支撑着它的存在。于是,一个事物最终的支撑还是无形式。

实际的显现着的那朵花,它自身直接实存着。这朵花隐蔽了根据,扬弃了原因,结束了敞开而无束缚的展开了。但同时那朵花以极限的方式把在通向存在的根据链中的各个根据的事物都集成在了它自身之中了。这是现实中宏观世界的隔离的事物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集成从隔离的存在而来的所有的根据性的事物,这种集成就形成了一个根据性的集成链。这个集成链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使得那朵花是一朵花而展现着(to unfold-manifest),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事物。这种集成链就是这朵花能够自己支撑自己的方式。这同时也扬弃了原因,从而只作为一种“最外端”展开而显现裸露出来了。只要它的外端再也没有什么事物了(也就是直接的展开显现在了作为无形式的时空中了),也就是这个外端不再作为其它的事物的根据了,这个外端也就是显现裸露着的了,没有什么能遮蔽住它了。这朵花也就自在而没有束缚的展现了。这种显现是为空间和时间而显现裸露着,这种显现的裸露就是“现在”这个维度。作为一个现实的事物,其特点就是隐蔽其根据事物而展现其展开端。只有隐蔽其根据的事物,其展开端才能展现出来。我们前面讲过时间,空间和现在是三位一体的。空间是隔离,时间是动力,而现在则是显现。空间对应着隔离的显现,时间对应着动力的显现。另一方面,此物体作为展开的在时空中的显现既是面向空间的显现,又是面向时间的显现,这也是面向现在的显现。这样,在宏观世界中,因动力而变化的事物和因隔离而独立的事物统一在了“现在”的那个零维点上。

这种集成链并非只在隔离的宏观世界中存在,在隔离的语言世界中也存在。就像前面说的从人的概念开始用极限的方式推导到隔离的存在而形成的一个集成链。这个集成链也是一个整体。语言世界的集成链是由抽象的概念构成的,而非具体的物质实体。但是,在隔离的语言世界中的这种集成链的外端并不面向时空,而是面向敞开的、透明的显现。其实,整个集成链都是面向敞开的、透明的显现,没有遮蔽。

而作为人来讲显然有所不同,因为人能够揭示这些根据(和原因)而作为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隐含的,都是纯形式的。而因为人拥有了纯化的隔离的语言世界(和动力的情感世界),所以只有在纯化的隔离世界中,概念性的根据才是直接显露的。而那朵花则隐藏了它的根据,只有在纯化的隔离世界中它的这种根据才能被揭示出来。语言世界是在显现的“照耀”下纯化而成的纯的隔离世界,所以在这个世界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存在者的根据才能够被用探索的方式显现出来。现实和概念是互补的关系。现实的事物总是对应着、伴随着概念。现实总是实存着,而另一方面,概念总是隔离着。这其实是在无形式框架下的隔离和实存的对应(作为无形式的空间的隔离作用和在空间中事物的实存)。概念在现实中是隐藏的,我们看不到概念,只能看到现实。这是因为概念作为根据在现实中是隐藏的。只有在作为纯化了的隔离的语言世界中,概念才显现出来。 现实事物是展开的显现,而概念则是敞开的显现。这些根据性事物的概念能被认识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在这个集成链中显现,隔离和动力是一体的(敞开,根据和原因也是一体),一种无形式作用总是伴随着另外的无形式作用。在这个根据链中我们通过一个个现实的根据性事物就能认识到相对应的概念和原因。

既然我们找到了实存(existence)和隔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就能把实存的一朵花叫做:一朵花是隔离的存在(A flower is a being of isolation)。现在,对于用极限的方式获得的那个最大的概念(我们前面暂时叫它:隔离的存在)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叫它“隔离的存在”了。这是我们从一般的经验的实存过渡到了隔离的存在(因为它们能够相互转化)。这个过渡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能有一个方法把这两种存在统一起来,我们永远不可能对它们有一个一致的认识。在对存在的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也走不通。关于这样的一个统一其实是从空间(隔离)的角度讲的,因为这样获得的一个事物的集成链是关于空间的集成链,这样的一个实存是空间性的实存。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把时间性的实存和动力的存在(being of motive force)统一起来。这个统一其实是从时间(动力)的角度讲的,这种样获得的一个事物的集成链是时间性的集成链,这样的一个实存是时间性的实存。一个事物在变化,但是它在现在这个维度点上展现,每一个在现在维度点上的事物都是一个外端,这是面向时间的(前面讲的外端是面向空间的)。这个时间性的外端直接面向时间而显现,是面向时间的裸露。这样,我们找到了时间性的实存(existence)和动力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把它们统一了起来。于是,我们就能把时间性实存的一朵花叫做:一朵花是动力的存在。

总之,我们可以说“一朵花是隔离的存在(A flower is a being of isolation)”了。注意,“一朵花是隔离的存在”中的“是(be)”和存在(being)不能混淆,这个“是”是作为一种显现,作为一种表达而使用的。前面已经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一个事物不管是空间性的实存还是时间性的实存,都是暴露在现在这个维度点上,从而都是具有展开性的显现存在,既现在性的实存。这样就把空间性的实存、时间性的实存和现在性的实存统一了起来。它们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无形式的体现, 但也存在着区别:空间性的实存强调的是事物的隔离性和空间位置;时间性的实存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和时间进程;现在性的实存则强调的是事物的当下性和直接呈现。这三种实存共同构成了“实存”的完整图景。

注意,根据三种极限的推导我们区分出了根据、原因和敞开三个不同的概念。根据是和存在(隔离的存在)相关联的,原因是和自由(动力的自由)相关联的,敞开是和透明(显现的透明)相关联的。根据是通向存在的方式,原因是通向自由的方式,敞开是通向透明的方式。存在是最大的根据了,存在只能是自身的根据,因此存在也就不需要根据了,根据就到此为止了;自由是最大的原因了,自由只能是自身的原因,因此自由也就不需要原因了,原因就到此为止了;透明是最大的敞开了,透明只能是自身的敞开,因此透明也就不需要敞开了,敞开就到此为止了。因此,这三个概念都是有适用范围的,到了无形式的层次,那是另外的逻辑了。在无形式的这个层次上,根据、原因和敞开都是同一的了。在这个层次上,存在、自由和透明也都是同一的了。在具体的事物中,由于三个无形式作用的联合性,相对应的根据、原因和敞开也是联合的,所以,原因中是一定包含存在的根据的(这在前面的极限推导的过程中就已经说明了),这样的原因是根据性的原因;根据中也一定有可以作为动力因果的依据,这样的根据是原因性的根据(任何的原因或根据都会有敞开作为原初的开端,这就是公理这样的直接性的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的原因)。比方说,一颗苹果树结出了苹果的果实,这个事实不仅表明苹果树是苹果的原因,而且,是一个有根据的原因,不是随便的就结出了一个苹果,不是一个随便的原因。

在无形式的这个层次上,我们就看到了原因中是可以包含根据的,也是一定会包含根据的。原因中有了根据,因果性就有了必然的可能性了。也就是说,因果性中只要包含了根据,依据其包含的根据,因果性中就具有相应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根植于无形式作用的同一性和根据性中。所以,休谟完全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不对的。存在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根据,如果还不是自由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原因存在就会是其它事物产生的,存在就是无形式,不会是其它的事物产生的;自由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还不是存在的话,还有什么根据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某种限制,就会按照这个根据来变化,因此,也就不是自由了。

透明是直接的,事物是直接敞开的显现而成为存在者,无需任何中介或解释。自由是间接的,原因总是前后关系,因此具有间接性,事物的出现在动力的自由上,是通过原因来达到的,是间接的出现而成为存在者。存在是遮蔽的,对于存在,具有间接性还是不够的,虽然,我们能说人是苏格拉底的根据,但是,只有作为人这种高级的动物才有这样的高级认识,低等动物只能认识到自由性。如果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没有概念的思维,那么,我们只能看到且知道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看到且知道一个个具体的变化。没有人知道“人”这个概念。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是被遮蔽的,只有通过概念的思维才能去除遮蔽,揭示一个事物它本身存在的根据。这也说明,具有概念思维的高级智慧生物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存在的这种遮蔽性永远不会被显现出来。这也就说明了人类的语言的地位有多高了。既然根据是被遮蔽的,那么相对于间接的原因,原因就具有比根据更大的透明性,当然透明性最大的还是透明本身。寻找一个事物的根据,就是要在某种层面上寻找产生这个事物的底层的原因,把这种原因找出来就是把根据中的原因透明了。相反,一个原因产生了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就把间接性的原因隐藏在根据中了。

由于,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是隔离、动力和显现,分别对应着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存在、自由和透明。相应的关于无形式作用所体现的三个关系(同一性的关系、隔离的关系和动力的关系),透明、存在和自由之间也应该相对应的拥有。因为无形式一体转化本身就是动力性的,所以,由前一个转化成后一个,其实前一个就是后一个原因。利用这一点我们看一下,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到底能不能构成无形式一体转化。

(1)存在转化成自由,就是存在作为根据要变成自由的原因,这样就是敞开根据,把根据变得透明。“把根据变得透明”也就是把根据透明成原因。把根据变得透明了也就能成为原因了。因为前面已经论述过:根据中一定有可以作为动力因果的依据。

(2)自由转化成存在,就是自由变成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存在的原因是自由,自由就变成了根据,这样,自由就被遮蔽而变得不透明了。

(3)存在转化成透明,就是存在作为根据变成透明的原因,而原因最终会追溯到自由。

(4)透明转化成存在,就是透明作为敞开变成存在的原因,而原因最终会追溯到自由。

(5)自由转化成透明,就是要把自由变成透明的原因,也就是“自由是透明的原因”,那么,“透明的原因”就是自由的根据。而根据最终会追溯到存在。

(6)透明转化成自由,就是要把透明变成自由的原因,也就是“透明是自由的原因”,那么,“自由的原因”就是透明的根据。而根据最终会追溯到存在。但是,自由不是说没有原因了吗?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怎么可以说“透明是自由的原因”呢?这是因为自由、存在和透明都是无形式,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也因此它们之间才能相互转化。

这说明存在,自由和透明是无形式一体转化。存在、自由和透明这三个概念,虽然在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经常被视为不同的概念,但在无形式作用论的框架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如果彻底的分析,事实上它们就是这样的。

关于三个无形式作用能够相互转化,前面我们是根据无形式作用的同一性的推理来获得的。这只是间接的获得了这个结果,没有直观性。由于三个无形式的作用是形式和无形式结合而产生的,这样存在、自由和透明也就对应着三个无形式作用,这种对应是共生的。从存在、自由和透明的无形式一体转化看,这种转化要直观的多。动力是自由的动力形成了原因,隔离是存在的隔离形成了根据,显现是透明的显现形成了敞开。在存在、自由和透明这三个概念相互转化过程中,所相关的根据、原因和敞开这三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讲要好理解的多。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的转化是一种很直观的平滑连续过渡的推理。那么,相对应的三个无形式作用之间也就有了一种平滑转化的直观了。这样看来道路是越来越清晰透明了,在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自由自在了,并且路越走越宽阔了。

上面的关于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转化的推导是关于这三个纯概念之间的推导。具体的事物所拥有的存在,自由和透明都是不纯的。但是,根据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的无形式一体转化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具体事物所拥有的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也是具有无形式一体转化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自由和透明都可以追溯到纯粹的存在、自由和透明。所以,它们通过纯粹的存在、自由和透明而能够关联起来。举个例子,在社会中有透明的各种行为规则被制定。这样的规则对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人们没有自由,这些规则把人的行为规定的很僵死,那么人就不会成为独立存在的人。也就是说,这些透明的规则要想转化成使得人能够成为独立存在的人,必须要使人有自由。所以,社会的透明规则,人的独立存在和人的自由权利缺一不可,它们是一体的。也是能够无形式一体转化的。

具体的事物所拥有的是不纯的存在,比方说,“人”这个概念就是一个不纯的存在,因为人这个概念要追溯到存在这个最大的概念作为最终的根据。当然还有不纯的自由和不纯的透明,其实它们分别就是根据(当然纯粹的存在是最大的根据),原因(当然纯粹的自由是最大的原因)和敞开(当然纯粹的透明是最大的敞开)。所以,根据,原因和敞开就是无形式一体转化。也因此说,对于“什么是原因”这样的问题,其回答只能是用无形式一体转化来解释。“根据转化成敞开”和“敞开转化成根据”都需要原因。没有更根本的回答了,因为,这种回答就是建立在无形式一体转化的基础之上的,无形式一体转化是建立在无形式的绝对同一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答案最终追问到了无形式上。当然,对于“什么是根据”和“什么是敞开”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这样。

其实,在无形式三个作用的三个关系中就能看到根据,原因和透明。从一个事物中区分出三种无形式,则说明这个事物包含这三种无形式,那么这三种无形式就是根据;三种无形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则说明它们之间可以互为因果;三种无形式都是无形式,是自身等同于自身的同一,这种等同是直接的同一(任何不是自身与自身的统一,都需要再向上找共同的根据,因此也就不是透明的,也不是敞开的),是透明的敞开。

在前面的小节中已经讲到了从无形式角度直接看形式(注意是直接,而不是用极限的方式):从显现的角度直接看形式是本质;从动力的角度直接看形式是主体;从隔离的角度直接看形式是实体。这是获得三种无形式后再直接看形式。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们。从显现的角度直接看形式,形式是被直接呈现出来的,没有任何包袱,就是事物存在的本原状态,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显现,就是让事物以其最原始和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本质,恰恰就是事物最原初和最真实的属性。我们所说的:“要显现(或揭示出)出事物的本质来”,就是从显现的角度直接看形式。从动力的角度直接看形式,形式体现了事物的内在活力,是事物发生变化和产生动力的主体性来源,是事物的主体方面。从隔离的角度直接看形式,形式构成了事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明确“区分”的实体。

为了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透明的角度讲就是直观本质的敞开,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感知;从自由的角度讲就是找出主体产生的原因,强调对事物变化动力的理解;从存在的角度讲就是找到实体独立的根据,强调对事物存在基础的探究。

前面我们以极限的方式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获得了存在、自由和透明,那么从形式“直接”看无形式是什么呢?回答是根据、原因和敞开。从形式的角度直接看存在就是根据,就是寻找事物的根据;从形式的角度直接看自由就是原因,就是探究事物变化的原因;从形式的角度直接看透明就是敞开,就是感受事物本质的敞开状态。而且,它们分别对应实体,主体和本质。我们可以说,有根据的实体;有原因的主体;敞开的本质。

我们通过直观看到了透明的同一;通过产生看到了自由的变化;通过区分看到了存在的独立。这正好对应着三种无形式各自的两个特征。关于同一性,前面已经讲到无形式是绝对的同一。对于显现中的同一性,由于显现是最直接的,这种直接就是直接的敞开而无遮蔽,因此,显现作用直接敞开了无形式的同一性。因此,才会直观到同一性。所以,作为无形式的同一性也就成为显现作用的从隔离角度看的特点了(前面的小节中已经讲到了显现作用的特点)。事实也是如此,像我们熟知的同一律A是A,只是我们的直观理解而已,并没有说出任何的更多的东西,因此同一律只是在说“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无形式的绝对同一性包括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和其自身内部的无差别的同一性。这种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就是来自无形式的绝对同一,这种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就是在敞开的透明中显现出来的。也就是前面阐述过的“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是无形式内在的同一性的显现”。

同一性在隔离中就是遮蔽的,一个事物必然要有另外的一个事物作为根据,只有达到那个最高的隔离的存在时才达到真正的直接绝对的同一。同一性在动力中是间接的,一个事物必然要有另外的一个事物作为原因,只有达到那个最高的动力的自由时才达到真正的直接绝对的同一。但是在动力中的间接性,比在隔离中具有相对的透明性,在隔离中根据是具有包含的遮蔽的关系,比方说A是B,那么B就包含A。而在动力中原因不是遮蔽的,原因和结果是相继的,没有包含的遮蔽关系。在显现中,一个事物虽然具有直接性的同一,但这也只是自身与自身的同一,不是绝对的同一,只有达到那个最高的透明的显现时才达到真正的直接绝对的同一。隔离(存在)、动力(自由)和显现(透明)作为最高的无形式才是真正绝对的同一的。至此,对同一性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形式的角度讲,我们只能得到直接性、间接性和遮蔽性三种分类,这是最直观的分类。依据上面说的它们与隔离、动力和显现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更直观的说,以极限的方式从无形式看形式只有隔离、动力和显现三种无形式作用。这是对前面关于“为什么只有三种无形式作用”的一种直观的回答。

因此,我们从隔离的角度得到了事物存在的根据,从动力的角度得到了事物存在的原因,从显现的角度得到了事物存在的敞开(直接无遮蔽的敞开的存在,无需根据和原因)。根据、原因和敞开都是具体事物存在的支撑。这也是逻辑的基本概念。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其存在的根据,产生的原因,以及显现的方式。一幅画被画家创作了出来,画家就是这幅画产生的原因,这幅画被创建出来就能存在吗?当然需要作为一个隔离的、独立的事物存在,并且需要作为直接显现的的事物存在。而那个最高的存在(纯存在)就是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存在根据;而那个最高的原因(纯原因)就是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存在原因;而那个最高的透明(纯透明)就是事物存在的最直接敞开。

前面说过:“隔离有独立和区分的特点;动力有变化和产生的特点;显现有直观和同一的特点。每一种无形式作用都有两个特点,每一种无形式作用的两个特点都是从另外的相应的两个无形式作用的角度获得的”。相对应的,存在,自由和透明也分别应该有两个特点。存在有自由的存在和透明的存在的特点;自由有存在的自由和透明的自由的特点;透明有自由的透明和存在的透明的特点。于是,对于无形式的特点我们可以说,自由的存在就是独立(大家对这个应该很熟悉。由于自由对应的是动力,所以这再一次说明了独立作为隔离的动力性的特点是合理的),透明的存在就是区分;隔离的自由就是产生,透明的自由就是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事物的变化,我们就知道那一定是自由的动力在变化,以及如何的变化。那么这个自由就表现出了透明性);自由的透明就是直观,隔离的透明就是同一(就是自身是其自身,这是直接透明的,无遮蔽的,并且也是自身与自身的隔离)。

从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得到了一个以往的哲学所没有重视过的一个概念“透明”。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概念。怎么样才能让一个事物的本质(形式)显现出来呢?就是要让这个事物变得透明。要想让其变得透明,就是要让其形式变少或者形式简单化。这样的透明性就是我们的意识要显现出来的,这就是意识,这就是意识的本质。所以,意识就是达到一定的透明度,从而显现出事物的本质形式。这样我们就通过展示无形式作用论而推导出了意识的本质。这表明,与其问意识是如何从物质中产生的,不如问现实是如何变得透明或显现的。因为,显现和透明是对应的,所以这样我们就把意识和存在,自由,透明三者联系在了一起。

由于宏观世界是隔离为主导的世界,因此宏观世界的物体的隔离是显性的(意思是,一个宏观世界的物体默认就是隔离的)。 这意味着宏观世界中物体默认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明确的边界和属性。对于一块石头对它进行碰撞才会显现出它的硬度,我们也是通过光线对它的反射才看到它的形状的。这是作为隔离的石头通过动力作用而转化成的显现。这种显现具有反馈性,它会反馈给我们。在动力的量子世界中,量子的动力是显性的。对于我们观察一个量子来说,所谓的坍缩,就是当作为宏观的世界中的隔离性的仪器观察的时候,把作为显性的在量子世界中的动力,变成了在宏观世界中隔离是显性的隔离的事物。

而对于意识世界来说是显现为主导的世界,因此意识世界的显现是显性的(意思是,一个意识世界的事物默认就是显现的)。这样对于意识里的显现就是显性的直接显现,而不是通过对它接触而反馈它显现的形式。不需要,也不会反馈给其它的事物而显现。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就是意识具有一种第一人称或者主观的本体论的东西,因而不能还原为任何具有第三人称或者客观本体论的东西[1]的原因。也因此说,要想形成意识必须要把事物透明到其不能够被其它的事物所反馈,从而直接的显现出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意识要显现出来,必须透明到不能被其他的事物所反馈到,那么,人的意识是如何和人的身体互动的呢?这就是著名的身心问题。这里说的是意识里的显现不能被其它事物反馈,但是,意识里还有动力和隔离,它们没有意识里的显现那样透明,是可以被其它的事物所反馈的,也就是说它们两个是可以和人的身体互动的。意识里的动力和隔离是可以和意识里的显现相互转化的,这样意识里的显现就能通过跟意识里的动力和隔离之间的转化而同人的身体进行间接的互动了(也就是说,意识里的显现是不能直接跟人的身体互动的,只能是间接的互动)。这样我们就解决了身心问题,从而避免了二元论和还原论的陷阱。

上面讲的透明实际上是直接减少形式而获得的显现的透明。例如“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这样的一个同一性没有根据性的遮蔽的包含关系(比方说A是B),也没有因果性的间接关系。间接关系意味着A产生B,A和B就有了不同,这种差别就产生了间接关系(A是由B产生的,如果说A产生A则就是直接的)。而“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性”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因此这样的同一性是透明的。一个存在的事物,如果没有任何的透明性,那么它就不会跟其它的事物产生联系,也就相当于不存在。就算是暗物质,虽然它不跟通常的物质发生作用,但还是有引力的作用的,也是可以追踪到它的踪迹的。这是通过动力而产生的透明叫动力的透明。还有一种透明就是隔离的透明,比方说,几个人做一件事情,他们分工明确,他们之间制订了如何相互协调一致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具有明确透明的特点,这种规则关系就是隔离的透明。这些规则在小组的结构和互动中表现了透明度,使他们的行动和关系变得可预测和可理解。再比如,交通规则就是明确透明的规则,不仅如此,大家都去遵守这样的规则,这样大家的交通行为也变得透明(大家都知道自己怎么做,也知道别人怎么做)。这就是隔离产生的结果,这就是隔离的透明。

前面已经讲过,有一种宏观世界中的事物的显现叫做展现,它是面向时空的显现,这种显现是宏观物体自身面向时空的直接显现,因此这也是一种直观。但是这种显现是不透明的显现,因此,这种显现不是意识的显现。意识就是一定程度的透明,使其能够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能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的原因。在最高的存在(隔离的存在)、最高的自由(动力的自由)和最高的透明(显现的透明)那里,它们是同一的,同一性是认识的基础。所谓认识就是要把意识里显现的和要认识的事物相一致,这种相一致就需要同一性,只有最高的同一性才能说明它们是能相一致的。意识对在其中显现的事物的认识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因为,那是敞开的直接的显现。而对于动力事物和隔离的事物的认识则是间接的认识,因为它们都是间接的存在。但是,越是靠近最高的存在和最高的自由的事物,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就越真实(这也就是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自由和追求那种真实的事物)。由于是间接性认识的这两类事物(动力的事物和隔离的事物),对它们的认识也就会有遮蔽性,因此,对它们的认识也就会有真和假之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在认识上会有“真和假”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真和假”的概念。我们人类的认识就是要剥离这种遮蔽性而达到最靠近直接和透明的显现的认识。这样看,我们的认识就是要渐进的靠近直接和透明的显现,也就是要渐进的靠近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我们人类要追求事物本质的原因)。这就是在追求真理。

毫无疑问,从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出,人类的认识应该是分三种:隔离的认识、动力的认识和显现的认识。隔离的认识强调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存在基础的认识;动力的认识强调对事物变化过程和原因的认识;显现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直接呈现方式和意义的认识。

遮蔽也可以分为三种:隔离的遮蔽(遮蔽存在的根据)、动力的遮蔽(遮蔽自由的原因)和显现的遮蔽(遮蔽透明)。人是一个从遮蔽的世界里进化成为一个能去除遮蔽的有意识的智慧生物。作为这样的生物一出生,就被无遮蔽的抛入这个有遮蔽的世界中了。人必须要奋力的去除这些遮蔽,以达到透明,才能成长和进步,这是人的命运。因为人虽然是高级的生物,但毕竟也是宏观世界的一个物体,所以,人也必须要面对这个世界所带来的遮蔽性,并与之打交道。它表明,对知识和理解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发展,而是人类意义的一个基本方面。就像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哲学一样,这些讨论能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晰、看得更正确。哲学就是人的思维的眼睛,它使得人能通过思维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而不仅仅是用感官的眼睛来看世界。

这样,我们找到了三个对应:隔离和存在,动力和自由,显现和透明。我们把它们都绑定在了无形式和形式这样一个二维论的框架下。从无形式的角度看形式我们看到了三个无形式作用,而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我们看到了三个支撑事物的根基。不仅如此,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存在、自由和透明之间的关系(它们通过无形式一体转化无缝地相互过渡)。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了意识和透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知道了意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意识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看来只有把这些人类的认识上的最核心的概念都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它们的本质,尤其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一种高度透明的状态,允许本质的直接显现)。隔离和存在,动力和自由,显现和透明这三对概念都是我们以极限的方式认识到的事物,不同于我们直接认识的事物,这也是它们难以被直接理解的原因。以极限的方式,使我们能够超越直接经验的局限性,触及到无形式的领域,从而使得它们都被认识成了“无形式”。“无”被传统认为是不可以理解的一种事物,也是无法研究的一种事物,如果没有无形式这个概念和无形式和形式的二维论,没有这种极限的思维方式,真的不好理解它们。

这样这些概念被以技术的方式被绑定在了这个二维论的框架下,根据无形式作用的三个关系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就具有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这样无形式作用论就以技术的可操作性消除了这些基本概念的神秘性和不可直接研究的窘境。使得对它们的表述再也不会像传统那样晦涩难懂了。传统对它们描述的晦涩难懂,综其原因不过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本质的方式来表达而已。现在看来存在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最高的概念,和它平行的在同一个层次上的还有隔离、动力、自由、显现和透明这些。虽然不能直接研究它们其中的单独一个,这样做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都是最顶级的概念。但是,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它们联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它们各自的本质。这是一种平行的揭示,而不是概念上的隶属或包含的揭示。传统的研究存在的方法主要是用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来解释,也就是用各种概念进行解释和分析。这是隔离的解释方法,根据无形式作用论的观点,这种解释是不完全的,还需要使用动力的解释方法,这种动力的方法就是要以技术的可操作性来解释,来显现这些概念。这样就超越了概念本身的解释。虽然,黑格尔的动力的辩证法有一定的技术可操作性,但是,其可操作性还是没有那么强,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也是有限的。

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单纯的概念解释是“存在”被说成是一团迷雾的根本原因。在无形式作用论里,存在这个概念就不能说是最大的概念了,应该说是最大的概念之一,最顶级的概念之一。历史上哲学作为追问这个世界终极根据的这样一门学问,其最终会把这个根据归结为存在这个最大的概念。并且,哲学要以存在为核心来探讨整个世界。一方面人们追问存在最后追问到了无,陷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在还没有弄清楚存在是什么的时候,又要以存在作为最终的根据来研究其它的概念,导致了逻辑上的循环和混乱。事实是,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要坚持追问,最后的结论:它就是无(然而得到这个结论就是最正确的事情)。这好像是一条给人以绝望的道路。确实这条道路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存在”作为一种无形式,当它走到那个“无”的尽头的时候,其所携带着它一路走来的轨迹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因为,我们发现了从其它路径而来的和存在同样走来的在同一个层次上的五个顶级概念。这些最顶级的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无形式进行解释。我们也只能用其它的五个顶级概念来解释存在。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存在的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当中的,也就是存在与动力的变化是有关系的。但好像没有人能认识到动力和存在是同一个层次上的顶级概念。

古希腊人也认识到了存在与显现的关系,就像海德格尔说的:“对存在者来说,除了存在着,它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吗?然而,正是存在者被聚集于存在中,存在者显现于存在的闪现(Scheinen)中这回事情,使希腊人惊讶不已[2]”。

海德格尔对古希腊人关于存在的原初的理解的剖析:

显象的意思恰恰和存在同一。…… 如果我们关注前面所说的情况,我们就会遇上存在与显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只有当我们在相当源始的层面上,这里说的是以希腊人的方式,来领会“存在”时,我们才会完全把握住了这个内在联系。[3] 存在的意思说的就是现象。现象不是偶尔遇上存在后才从中攫取的东西。存在就是作为现象才在起来的。[4]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剖析确实说明,古希腊人在一种原初的对存在的理解中就已经认识到了存在和显象(显象和现象都关系到显现)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仅限如此,这只是一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古希腊人和海德格尔本人都没有确切的解释为什么存在和显象会有内在的联系。这个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海德格尔不仅认识到了存在与显现有关系,还认识到了存在与自由有关系,存在与动力有关系,存在与透明有关系。这是很大的进步,这已经很接近无形式作用论了。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它们会有关系。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这些概念所代表的事物是无形式。好像也没有人能认识到这些概念是同一个层次上的顶级概念。

海德格尔的分析中缺少的部分就是“无形式”的概念。如果不把这些概念理解为通向同一个“无形式”的不同路径所获得的,并且每个顶级概念携带着自己通向无形式不同的轨迹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仍然是神秘的和无法解释的。“无形式作用论”为理解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系统的框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将它们建立在“无形式”的概念上,并展示它们进行无形式联合转化的能力,可以为它们的内在关系提供合乎逻辑的解释。

这样看,传统上把存在者和存在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还有五个和存在同等级别的概念。因此,形而上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应该上升到形式和无形式上来。仅仅只以“存在”作为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永远没有突破的希望的。相应的本体论的研究核心也应该上升到形式和无形式上来。

这样,正如前面阐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无形式一体转化的关系。无形式作用论,以作为形式和无形式的二维论为起点来探索认识这个世界,必然要求某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无形式联合转化,无形式一体转化,无形式三位一体,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和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等等。而无形式联合转化,无形式一体转化,无形式三位一体这些方法是蕴含在无形式作用中的,是和无形式自然融为一体的。这些方法不是外加到无形式身上的。在对无形式作用论展开并解释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这些方法就自然的流露出来了。不仅是自然流露了出来而且是必然的流露了出来。因此说,这些方法是自然的方法,也就是无形式自身内在的方法。而“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和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是人观察两者的方式,也是形式和无形式相互结合的方式。由于无形式是顶级概念,所以,这些方法也是顶级方法。

这六个顶级概念都是通过极限的方式被认识成了无形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到达无形式的。它们都被统一成了无形式,这就是说,它们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这就像,沿着一条路走到尽头就是路的尽头,沿着一条河游到了尽头就是河的尽头。虽然,到达的尽头一样,但是,到达的尽头的路线不一样,从而造成了到达的尽头的方式不一样。这些顶级的概念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归结为无形式,它们各自拥有各自的不同轨迹,它们各自的轨迹都是通向无形式的道路。因此,依据它们的不同轨迹我们才会看到无形式有三个不同的作用和三个不同的形式的概念(存在、自由和透明)。从隔离的展现的角度看无形式就是空间,从动力的展现的角度看无形式就是时间,从显现的展现的角度看无形式就是现在。虽然现在、空间和时间都是无形式,它们的本质也是相同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它们却是不同的,这种区别是由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无形式得到的结果。这些无形式也就通过它们通向无形式不同的道路所携带的轨迹而有了不同的区分。

如何研究无形式?就是要区分出通向无形式的不同道路所形成的不同轨迹而得到的概念,进而研究这些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像数学中的微积分一样,对于一个点进行微分求导,经过这个点的不同的曲线通过极限获得的导数一般是不一样的,虽然求导的极限都是要到达同一个点。也就是说同一个点其极限导数一般是不一样的。这很像这六个顶级概念。虽然,无形式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认识无形式必须要选择一定的道路,不同的道路看到的无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我们研究这些所谓不同的无形式时,发现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具有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比方说,我们要研究自由,由于自由对应的是动力,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显现出他的自由,必然需要选择某种方式(隔离)来显现。例如,他可以选择行动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交往的自由等等。这就是在联合使用这六个顶级概念。

但不管它们各自的轨迹是什么,它们到达的结果是一样的,在到达的尽头处我们把它们都统一了起来,也就把它们都联系起来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是通过概念显现出来的。现在我们有了透明这个概念,就可以说,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透明了就是知识通过概念显现出来了。我们找到了这六个顶级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六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透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以形式和无形式的二维论为基础来研究这个世界,我们把世界隔离成两个不同的维度,这是隔离作用的体现。而不管是以极限的方式从无形式角度看形式,还是以极限的方式从形式角度看无形式,都是在用动力变化的方式来研究世界。极限的方式本身体现了动力作用,因为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变化来趋近极限。而通过这样的极限的方式,我们把六个无形式顶级概念显现了出来。我们用隔离的方式(二维论框架)来划分世界,用动力的方式(极限思维)来探索世界,最终通过显现作用(概念的呈现)来理解世界。这再一次体现了无形式作用论的一个重要特性:自反性,即它可以用自身的框架来解释自身。无形式作用论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实践着无形式作用论的原理。

无形式作用论的基本规律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而且是技术上可操作的。所以,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能够把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行分类和结构化,并能建立清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发现或创造还不曾被发现或创造的新感念。我猜想,这个概念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系统,它或许是开放的(也就是该概念系统拥有无数个概念)。这样的话,仅靠人工按照这些基本规律是难以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作为无形式作用论的创建者也只能把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出来,并按照该理论把基本的概念做一个分析和展示。幸运的是现在的人工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完全可以用AI去完成这样的工作。更进一步,未来的AI完全可以使用无形式作用论的基本规律和使用这样的具有无形式作用关系的概念系统作为一个运算的逻辑基础来进行AI推理。相信这样的AI才是真正的具有超级智慧的可靠的计算系统。

本节的内容只是以合理的方式推导出这些顶级概念,并对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参考文献

[1]Searle, J. 意识的奥秘, translated by 刘叶涛, 1st ed.,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p. 146.

[2]Heidegger. 同一与差异, translated by 孙周兴, 陈小文, and 余明锋, 商务印书馆, 2011, p. 11.

[3]Heidegger. 形而上学导论, translated by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2015, p. 114.

[4]Heidegger. 形而上学导论, translated by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2015, p. 115.